低溫充電造成鋰晶枝

SAE J537是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(SAE)制定的鉛酸電池冷啟動性能測試標準,主要用於評估鉛酸啟動電池在低溫下的放電能力。然而,近年有廠商將此標準套用到鋰鐵電池(LiFePO₄)並作為效能宣傳依據,這種做法不僅技術上錯誤,更可能誤導消費者。


❄️ 測試內容與原始目的

SAE J537 測試的核心是:

  • 將電池置於 −18°C 環境下靜置 24 小時
  • 進行高電流放電(如 150A 持續 30 秒)
  • 常溫充電
  • 測量電壓維持能力與容量衰減

這套流程是為了模擬汽車在寒冷氣候下啟動引擎時的電池表現,設計對象是鉛酸電池,並不考慮鋰電池的充電行為或安全風險。


⚠️ 鋰電池的關鍵風險:低溫充電與鋰枝晶

鋰鐵電池在低溫下充電(尤其低於 0°C)會產生「鋰鍍層」(Lithium Plating)現象,進而引發鋰枝晶(Lithium Dendrites)生長。這是鋰電池最危險的失效模式之一。

  • 在低溫充電時,鋰離子無法順利嵌入負極石墨,而是以金屬鋰形式沉積在表面。
  • 這些沉積物會逐漸形成樹枝狀結構(鋰枝晶),如微觀尖刺般向電池內部延伸。
  • 鋰枝晶可能刺穿隔膜,造成內部短路,引發熱失控、燃燒甚至爆炸
  • 此現象不可逆,且無法透過放電測試偵測,因為放電不會觸發枝晶生長。
  • 鋰枝晶還會破壞 SEI 膜(固態電解質界面),加速電解液消耗與死鋰形成,導致容量衰退與庫倫效率下降。

換句話說,低溫充電不只是「傷電池」,而是可能讓電池變成潛在爆炸源。這種風險無法靠低溫放電測試來揭露,必須針對低溫充電行為進行專門驗證。

SAE J537完全不涵蓋充電行為,因此無法驗證鋰電池在寒冷環境下的安全性。


🧪 廠商常見誤導話術

某些廠商會宣稱:

「我們電池通過SAE J537測試,證明低溫性能優異!」

這種說法存在三個問題:

  1. 避開低溫充電階段:只測放電,不測充電,避開最危險的場景
  2. 標準不適用鋰電池:SAE J537 為鉛酸設計,無法反映鋰電池特性。
  3. 混淆性能與安全:放電能力 ≠ 安全性,尤其在低溫充電風險極高的情況下。

鋰電池測試標準簡介

以下是常用於鋰電池的測試標準:

  • UL 2580 / IEC 62660:車用鋰電池安全與性能測試
  • UN 38.3:鋰電池運輸安全測試(高溫、過充、短路、跌落、熱衝擊等)

相較於 SAE J537(鉛酸電池標準),以上標準更適合鋰電池的特性與應用。


🧠 結語:別讓測試變成舞台劇

將SAE J537套用在鋰電池上,就像用雨傘測試防火性能——技術上不違法,邏輯上荒謬
真正的安全來自於完整的測試設計與誠實的風險揭露,而不是選擇性展示部分性能。

如果你看到「低溫放電、常溫充電」的測試結果,請記得:
這不是效能展現,而是避開風險的舞台劇。